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论著

  • MicroRNA-34a通过靶基因c-Met抑制施万细胞增殖

    李石营;陈褚;刘倩倩;王星辉;冯倩;丁斐;顾晓松;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横断后,microRNA-34a(miR-34a)对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调控作用及对施万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miR-34a和c-Met在坐骨神经横断后近侧端的表达变化;Edu染色法检测miR-34a对原代培养的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34a对c-Met 3’UTR的直接靶向作用。结果:miR-34a与c-Met在坐骨神经横断后近侧端的表达呈负相关,能够抑制原代培养的施万细胞的增殖,并可直接作用于c-Met基因的3’UTR。结论:miR-34a可以直接靶向c-Met的3’UTR,从而通过下调靶基因c-Met的表达抑制施万细胞的增殖。

    2012年06期 v.32;No.142 44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黎叶飞;盛臻强;王毅;郑扣龙;卢辉和;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罹患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62例患MS的受试者入选并最终完成本研究,根据胰岛素敏感度指数检测(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甄别受试者胰岛素敏感性,分为胰岛素敏感组和抵抗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45 mg/d,设立安慰剂对照组。进行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QUICK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体内氧化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检测。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QUICKI增加(P<0.01);NO显著上升(P<0.01);hs-CRP降低(P<0.01);MDA水平降低(P<0.01),GSH轻度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组干预后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未改善者的NO,MDA,hs-CRP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吡格列酮干预能提高MS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吡格列酮治疗的血管益处并非完全依赖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2012年06期 v.32;No.142 446-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太湖猪实验动物化的初步研究——太湖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与分析

    王婧;王禹斌;周正宇;周慧英;殷音;张真;任伯民;薛智谋;

    目的:研究太湖猪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血液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和变化范围。方法:选取2月龄太湖猪11头,4月龄和6月龄太湖猪各12头,测定主要血液生理指标。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月龄的太湖猪大部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分布宽度随月龄逐渐增加(P<0.05);中性粒细胞率不同月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月龄不同性别太湖猪血液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用太湖猪与其他实验猪、人类血液生理特性有一定的相似性。

    2012年06期 v.32;No.142 449-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大鼠嗅黏膜和嗅球嗅鞘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比较

    孙敏;嵇洪艳;胡晓栋;黄镇;崔志明;

    目的:比较大鼠嗅黏膜(olfactory mucosa,OM)和嗅球(olfactory bulb,OB)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cells,OECs)在体外分离培养中增殖和分化以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取SD大鼠OM和OB用差速贴壁法在体外分离培养OECs,扫描电镜观察两组OECs的形态,并用S-100和p75NGFR免疫荧光抗体双标记检测两组OECs在体外增殖和分化的情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OM OECs以双极样为主;OB OECs有双极样、三极样和扁圆形3种形态,其中以双极样为主。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OM和OB组均有较多的S-100和p75NGFR双标阳性细胞,OM OECs胞体多为梭形,突起细长;OB OECs的形态多样,有双极样、三极样和扁圆形,胞体呈长梭形、圆形或三角形。两组OECs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M OECs与OB OECs一样都能在体外分离培养与增殖。OM OECs与OB OECs分化成熟后的细胞无明显差异。

    2012年06期 v.32;No.142 45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Cortactin功能性结构域GST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郝清亚;袁岱岳;邵伟斌;毛勤生;朱建伟;

    目的:制备cortactin功能性结构域(NTA和ABR)GST融合蛋白,用于后续研究NTA和ABR多肽分子对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从cortactin基因cDNA克隆中扩增获得cortactin功能性结构域(NTA和ABR片段),经双酶切和连接后将其分别插入载体pGEX-4T-2中获得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感受态菌,诱导表达,蛋白粗提后纯化。结果:PCR扩增后获得和预期一致的cortactin功能性结构域(NTA和ABR片段),通过测序证实该两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纯化的蛋白作SDS-PAGE电泳,证实蛋白的完整性和纯度良好。结论:成功地获得cortactin功能性结构域(NTA和ABR)GST融合蛋白。

    2012年06期 v.32;No.142 45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朱如里;郑闽前;马永平;穆洪鑫;Dietmar Pierre kǒnig;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体软骨细胞取自大白兔左股骨外髁,体外增殖后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上,后移植于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取同一大白兔双膝关节内外髁分3组作自身对照研究,右股骨内髁作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实验组,左膝股骨内髁作胶原海绵移植对照组,右膝股骨外髁作空白组。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临床对8例软骨缺损患者先行关节镜下取软骨,然后制备种植了软骨细胞的胶原膜,再将其植入软骨缺损处,最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结果:实验组修复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主,对照组和空白组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临床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患者症状消失,核磁共振或关节镜复查见软骨缺损已修复。结论: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2年06期 v.32;No.142 458-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血浆可溶性血小板膜糖蛋白Ⅴ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许海峰;杨向军;贺永明;赵欣;李勋;

    目的: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可溶性血小板糖蛋白Ⅴ(soluble platelet glycoproteinⅤ,sGPⅤ)的变化,探讨其与CHD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法分别测3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sGPⅤ水平,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高,sGPⅤ质量浓度逐渐增高,两者呈正相关(r=0.948,P<0.01)。结论:sGPⅤ在冠脉病变患者中增高,对冠脉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

    2012年06期 v.32;No.142 46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细胞周期依赖激酶11p58基因过表达促进施万细胞凋亡

    何兴新;段义农;沈爱国;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依赖激酶11p58(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1 p58,CDK11p58)基因对大鼠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株RSC96凋亡的影响。方法:SCs分为4组:转染HA-p58质粒;转染pcDNA3.0空载体;HA-p58质粒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组;pcDNA3.0空载体和LPS处理组。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DK11p58基因表达水平;转染不同剂量的HA-p58质粒到LPS处理和未处理的SCs,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转染24 h后,与空载体组相比,实验组CDK11p5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CDK11p58能够抑制Bcl-2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CDK11p58基因与SCs凋亡相关,其高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凋亡。

    2012年06期 v.32;No.142 463-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骨髓干细胞动员归巢兔栓塞肺组织机制的研究

    顾俊;倪松石;黄华;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动员后向栓塞肺组织归巢的情况,初步探讨BMSCs归巢栓塞肺组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5只健康的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模型组、实验组、干预组3组,每组15只。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模型。其中,模型组仅建立PTE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建立模型前4 d、建立模型后即刻按10μg/(kg.d)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共5 d;干预组在建立兔PTE模型后即刻按1 mg/k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大体标本HE染色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栓塞区、边缘区、正常区CD34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3组兔肺组织均存在损伤性改变,表现为片状出血灶、局部肺组织苍白区、肺组织膨胀不全等;(2)光镜下病理观察:3组兔肺组织栓塞区均表现为肺间质水肿充血、肺泡腔出血渗出,其中实验组栓塞区肺间质中可见较多体积较大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而干预组中未见单个核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较少;(3)肺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与图像分析结果:CD34主要表达在栓塞区,边缘区少量表达,正常区很少量表达。实验组栓塞区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CD34的表达最低(P<0.01),且实验组栓塞区内浸润的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较多,模型组少见,而干预组未见到;(4)肺组织SDF-1免疫组化染色与图像分析结果:SDF-1主要表达在栓塞区,边缘区、正常区均无表达。实验组栓塞区SDF-1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SDF-1的表达最低(P<0.01)。结论:PTE发生后存在CD34阳性BMSCs向栓塞肺组织归巢现象;PTE发生后肺组织栓塞区SDF-1表达加强可能是吸引CD34阳性BMSCs归巢栓塞肺组织的机制之一;使用G-CSF动员后能明显加强PTE后肺组织栓塞区SDF-1的表达,从而吸引更多的CD34阳性BMSCs归巢到栓塞肺组织。

    2012年06期 v.32;No.142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肺部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沈蓓;刘立;朱建飞;顾玮玲;曹桂珍;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肺部疾病患者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4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Ⅰ组)手控推注丙泊酚与芬太尼,瑞芬太尼组(Ⅱ组)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观察并记录各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患者诱导时间、镜检时间、苏醒时间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镜检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辅用自制改良面罩,可安全应用于老年肺部疾病患者的无痛纤支镜检查。

    2012年06期 v.32;No.142 471-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NO、ET-1水平的影响

    盛臻强;卢辉和;黎叶飞;郑扣龙;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早期预后及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um,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收集UA住院患者66例,随机分为普通组(阿托伐他汀20mg/d,35例)、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 mg/d,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2 h血清NO、ET-1水平及两组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强化组1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2 h两组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强化组明显高于普通组(P<0.01);治疗72 h血清两组ET-1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强化组下降幅度大于普通组(P<0.01)。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更有效地升高UA患者的NO水平,降低ET-1水平,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早期预后。

    2012年06期 v.32;No.142 47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地佐辛、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影响的比较

    徐刚;刘晓飞;王建伟;

    目的:比较地佐辛、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临床麻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每组30例。分别比较两组在给药前即刻(T0)、气管插管后2 min(T1)、切皮后30 min(T2)、拔除气管导管后2 min(T3)及术后1 h(T4)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及拔管即刻、拔管后0.5、1 h两组VAS和Ramsay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与T0比较,D组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T2、T3时点升高(P<0.05),F组在T1~T3时点升高(P<0.05)。组间比较:与D组比较,F组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T1、T2时点升高(P<0.05),在T0、T3、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msay评分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0.5 h升高(P<0.05)。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可用于围术期超前镇痛,且效果确切,比氟比洛芬酯能更好的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并提供良好的镇静水平。

    2012年06期 v.32;No.142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与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梁炳英;纪勇;张梓威;陈静瑜;郑明峰;

    目的: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7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41例癌旁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2.84%(22/67),而在癌旁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2.97%,显著高于非小细胞癌组织(P<0.05)。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为76.12%,则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27.31%(P<0.05)。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Ki67的表达均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分别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PTEN阳性表达患者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而Ki67阳性表达患者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Ki67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239,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的缺失及Ki67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侵袭、淋巴结转移有关。联合检测PTEN与Ki67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

    2012年06期 v.32;No.142 479-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p38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支气管哮喘小鼠骨髓CD34~+祖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

    宋立红;倪松石;贲素琴;

    目的:探讨p38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对哮喘小鼠骨髓CD34+祖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卵白蛋白(ovalbumin,OVA)组]、吡啶咪唑类衍生物干预组(SB203580组)、对照组(NS组),每组20只。前两组以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其中SB203580组于抗原激发前经腹腔注射SB203580。于最后一次抗原激发后48 h,留取骨髓悬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及外周血,分别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及细胞涂片。留取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体外趋化实验检测各骨髓CD34+祖细胞对eotaxin的趋化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髓CD34+祖细胞上磷酸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OVA组小鼠BALF、外周血中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数及CD34+细胞数较NS组明显增加,而骨髓中CD34+细胞数较NS组无明显变化(P>0.05),体外趋化实验表明OVA组小鼠骨髓CD34+祖细胞对eotaxin趋化反应明显增强,与N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显示OVA组小鼠骨髓中CD34+祖细胞上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S组(P<0.01);SB203580组上述指标较OVA组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Eos浸润及黏液高分泌亦较OVA组明显减轻。结论:通过SB203580抑制p38MAPK的活性可以降低哮喘小鼠骨髓中CD34+祖细胞的迁移,从而抑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视角。

    2012年06期 v.32;No.142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 盐酸罂粟碱与冬眠Ⅰ号注射液的配伍观察及效果评价

    施平;唐松英;胡仁娟;范义凤;

    目的:观察盐酸罂粟碱与冬眠Ⅰ号注射液的配伍的稳定性及效果评价,为促进合理用药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分别加入氯丙嗪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及其混合液中观察pH值、澄明度、颜色的变化;对照组采取一针两管肌内注射,实验组采取两针两管分开分次肌内注射,疗程7 d,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损害程度,瘀斑、硬结、疼痛的程度。结果:盐酸罂粟碱分别与氯丙嗪、异丙嗪配伍后颜色有变化,而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配伍无颜色变化,但两者pH相差较大。实验组臀部硬结、肿块、瘀斑、疼痛发生例(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罂粟碱与冬眠Ⅰ号存在配伍禁忌,最好两针两管分开分次注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护士不能机械执行医嘱,要注意药物配伍,不良反应及疗效,必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保证合理用药,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012年06期 v.32;No.142 48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

    瞿峰;薛万江;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28例PTC组织及癌旁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年龄、性别、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结果:28例PTC组织中有15例(53.6%)RASSF1A基因存在甲基化,相应癌旁甲状腺组织仅7例(25.0%)存在甲基化。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在PTC肿瘤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29)。在临床分期Ⅱ~Ⅲ期组(87.5%,7/8)显著高于Ⅰ期组(35.0%,7/20)(P<0.05);而在年龄(P=0.385)、性别(P=0.165)、淋巴结转移(P=0.42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SSF1A基因甲基化在PT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2年06期 v.32;No.142 490-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CtBP2在大鼠创伤性损伤脑中的表达及意义

    吴新民;

    目的:研究C-末端结合蛋白2(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CtBP2)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CtBP2在损伤脑中的表达变化。结果:CtBP2在TBI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以损伤后3~5 d最为明显(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在损伤侧大脑皮层中CtBP2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损伤对侧增高,并且CtBP2与星形胶质细胞有共定位。结论:CtBP2在TBI后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有一定的关系。

    2012年06期 v.32;No.142 492-49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TI-RADS诊断标准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张星荣;王兴田;王荣;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诊断标准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10个病灶(良性147个,恶性63个),行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甲状腺结节按照TI-RAD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TI-RADS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42.8%、84.7%和62.4%,TI-RADS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6.2%、87.3%和80.5%,TI-RADS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度要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1);两种方法结合后,其敏感度(74.3%)、特异度(94.1%)及准确度(87.1%)均高于单一检查方法。结论:TI-RADS标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不同大小的结节,两种方法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两者结合能够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

    2012年06期 v.32;No.142 495-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预注顺式阿曲库铵预防小儿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引起肌阵挛的临床观察

    魏嵘;章赛吉;刘珺珺;金泉英;徐宝生;

    目的:观察预注顺式阿曲库铵防治小儿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引起肌阵挛的效果。方法:4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Y组(预注组)预注顺式阿曲库铵0.01 mg/kg,生理盐水稀释到3 mL静脉推注;D组(对照组)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3 mL,观察预注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2 min后各组分别推注依托咪酯0.3 mg/kg并观察肌阵挛分级情况,之后静脉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μg/kg,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结果:Y组与D组肌阵挛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组肌阵挛程度评分与D组相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注期间Y组1例8岁男孩给予预注量顺式阿曲库铵1 min后出现轻度视物模糊,无其他明显不适,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认真观察未给予药物处理。结论:应用预注0.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减少儿童依托咪酯诱导所引起的肌阵挛的发生。

    2012年06期 v.32;No.142 498-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实验性脑损伤中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的改变及意义

    季艳琴;孙树清;

    目的:了解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6)、手术组(n=30)、手术组按动物处死不同时间(6、24、72、120、168 h进行分组,每组6只。上述各组取脑组织匀浆检测NO及NOS,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1)TBI后脑组织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在伤后6 h即有升高,72 h明显升高,并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组织NO含量、NOS活力变化趋势一致。结论:(1)大鼠TBI后损伤灶外确实发生了NO、NOS的升高,伤后1周内持续存在;(2)NO对脑水肿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提示在临床处理脑损伤中有必要早期补充外源性NOS清除剂,与脱水剂联合使用,可以减轻脑水肿继发性损伤。

    2012年06期 v.32;No.142 500-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汪志峰;仲崇俊;张毅;虞昊;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和IRI组,缺血后处理(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ost)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只暴露血管。IRI组阻断2 h,开放后不做任何处理。IPostⅠ~Ⅳ组分别开放15、30、60、120 s后,反复进行3个循环的阻断15 s/开放15 s,然后全面开放。于再灌注24 h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并制作脑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TUNEL法检测大鼠脑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IPostⅠ~Ⅲ组TNF-α、IL-1β、IL-6较IRI组明显下降(P<0.05)。与IRI组相比,IPostⅠ、Ⅱ组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IPostⅠ~Ⅲ组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IRI组明显下降(P<0.05)。与IRI组比较,IPostⅠ、Ⅱ组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缺血后处理(1 min内)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氧自由基代谢,减少了脑组织细胞的凋亡,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2012年06期 v.32;No.142 504-506+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周卫平;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患儿在年龄、性别、季节与感染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就MP阳性患儿免疫球蛋白作回顾性总结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987例,进行MP-IgM检测。同时对其中MP-IgM阳性的43例患儿的IgM、IgA、IgG进行分析。结果:MP-IgM阳性率33.84%(334/987),年龄和性别与感染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季节与感染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阳性患儿血清IgA、IgM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岁学龄前儿童和女孩更易感染MP,该病四季均可感染、季节与感染率关系不明显。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MP感染辅助诊疗的依据。

    2012年06期 v.32;No.142 507-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Smad4和MMP-9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何陈云;汤春辉;章建国;

    目的:探讨Smad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mad4、MMP-9蛋白在60例病理类型不同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和20例卵巢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mad4和MMP-9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mad4表达明显下降,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而MMP-9的表达明显上升,与临床FIGO分期呈正相关,且与生存期明显相关。Smad4和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mad4和MMP-9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2012年06期 v.32;No.142 51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VEGF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研究

    刘春花;崔之础;张玉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健康对照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组基因型,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内异症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CC基因型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TT型者。结论:VEGF+936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基因。

    2012年06期 v.32;No.142 513-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综述

  • 膝关节软骨常用MR生理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王林;龚沈初;

    <正>MR成像是评估膝关节软骨损伤最为重要的检查方法[1],可作为诊断该类损伤及评价药物或外科治疗效果的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分为软骨形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两大类。新兴的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如T2弛豫时间图(T2 mapping)、MR延迟对比增强成像(contrast enhanced imaging-delayed

    2012年06期 v.32;No.142 516-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TDP-43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顾建兰;刘飞;

    TDP-43(transactive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of 43 ku)是一种组织中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的核蛋白。研究表明,病理性TDP-43存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本文就TDP-43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2012年06期 v.32;No.142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临床研究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董剑明;黄永芬;程月新;蔡益鹏;张晓玲;徐浩;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难治性ITP患者23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周静脉滴注,连用4周,每次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00 mL。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3+、CD3+CD4+、CD3+CD8+、CD19+CD20+的细胞数。结果:23例患者中完全有效9例(39.1%),有效6例(26.1%),无效8例(34.8%)。随访时间1.5~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其中4例复发。起效和达完全有效中位时间分别为25(7~102)d和39(15~112)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方法,但其最佳用药方案以及长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2012年06期 v.32;No.142 524-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G-CSF联合黄鳝汤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杨玉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G-CSF)联合黄鳝汤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分为G-CSF组20例,化疗结束48~72 h后予以G-CSF15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2~3 d;食疗组20例,化疗结束后48~72 h每次取500 g黄鳝熬成汤,饭后服下,1日2次,连续3~5 d;联合组20例,化疗结束后48~72 h后予以G-CSF 15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2~3 d,另取500 g黄鳝熬成汤,饭后服下,1日2次,连续3~5 d。比较3组治疗对化疗后28 d内白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效应。结果:G-CSF组、食疗组和联合组治疗后白细胞均有所上升,但联合组效果明显,总有效率65%,G-CSF组50%,食疗组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联合黄鳝汤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No.142 526-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比较

    张德祥;

    目的:观察丙泊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效果,探寻理想麻醉方式。方法:ASAⅠ~Ⅱ级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15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C组)各50例,分别静脉推注丙泊酚2.0 mg/kg、丙泊酚1.5 mg/kg+枸橼酸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0.5μg/kg。记录每组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丙泊酚用量。结果:A组术中收缩压下降最多(P<0.05);C组心率下降最多(P<0.05);C组麻醉效果最好,苏醒最快,嗜睡、恶心、呕吐等发生例数最少,丙泊酚用量最小。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麻醉效果好、安全可行。

    2012年06期 v.32;No.142 528-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48例手术体会

    万政强;孙关;陈晨;朱剑;许进;贾峰;秦立森;孟成杰;伏林山;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对48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垂体瘤患者中全部切除41例(85.4%),次全切除5例(10.4%),大部分切除2例(4.2%)。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该手术入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快,适合用于切除大多数垂体腺瘤。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0-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右美托咪啶用于抑制胸科患者术后围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李锋;袁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抑制胸科术后患者围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和生理盐水,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呛咳发生率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率低,清醒度、镇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胸科患者术后围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防护探讨

    薛静;姜云;

    目的:探讨手术或侵入性治疗时所产生的手术烟雾的危害及防护。方法:通过对手术烟雾的产生、组成成分及危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有效的空气净化、负压吸引及个人防护和标准预防,能最大限度降低手术烟雾对手术组人员的危害。结论:营造无手术烟雾环境可改善手术组人员及患者的健康状况。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4-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白塞病32例临床特征分析

    方利平;

    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确诊白塞病患者就诊时发病情况、起病类型、初发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白塞病患者以40岁左右最多见,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初发表现,生殖器溃疡、眼部及皮肤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胃肠及泌尿生殖系统等重要脏器。结论:白塞病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针刺反应对白塞病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6-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显微外路手术

    虞雁鸿;王卫星;张平;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2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冷凝,做巩膜外垫压及环扎术,使视网膜复位。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26例,视力提高22眼,下降3眼,不变3眼。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2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能直视裂孔,准确定位,冷凝反应清晰可见,无严重并发症。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7-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失败模式和临床靶体积的探讨

    徐朋琴;蔡晶;杨燕光;周玉凤;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了解治疗失败模式,为临床勾画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给予的处方剂量为66 Gy/33次,仅照射原发肿瘤和阳性淋巴结,未进行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结果:全组患者的1年和2年的生存率、局控率分别为75.3%、52.7%和82.5%、67.3%。共有37例患者出现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率是61.7%(37/60);区域失败率是59.5%(22/37),其中野内复发为20例(90.9%),野外复发2例(10.1%);远处转移率48.6%(18/37),其中有3个患者同时出现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野内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食管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形式,仅照射原发肿瘤和阳性淋巴结可能是可行的,CTV1为肿瘤靶体积(gross tumorvolume,GTV)纵向方向上下外放2 cm可能足够了。

    2012年06期 v.32;No.142 539-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重症心脏瓣膜病28例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施展;张亚军;宋建祥;刘明;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6年2月-2011年3月共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10.7%;并发症: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8例,其中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出现室性心律失常6例,其中1例因顽固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心包、纵隔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或(和)延迟关胸3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脑梗死1例死亡。结论:注意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时机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腹水降钙素原在肝硬化患者腹水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陆仁飞;罗文明;韩刚;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诊断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价值。方法:对1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细菌培养,显微镜有核细胞计数,免疫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常规测定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结果:肝硬化腹水感染患者组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腹水无腹内感染患者组(P<0.01);肝硬化腹水感染患者组腹水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肝硬化腹水无腹内感染患者组(P<0.01);肝硬化腹水感染患者组血常规WBC计数仅轻度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测定PCT能鉴别诊断肝硬化腹水感染患者和肝硬化腹水无腹内感染患者。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房间隔缺损患者微创治疗的手术配合

    徐金美;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微创治疗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1年1-12月32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微创手术治疗的手术配合要点。结果: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其中2例发生并发症,于直视下行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熟悉手术过程,充分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4-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美宝湿润烧伤膏在儿童寻常性脓疱疮治疗中的应用

    花卉;顾丽群;任祺;朱周;

    目的:探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儿童寻常性脓疱疮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寻常性脓疱疮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予以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涂,对照组28例,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涂于患处,治疗7 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儿童寻常性脓疱疮安全、有效,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疗效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6-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管状胃在食管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丁伟;秦旭东;姚祖仁;

    目的:探讨采用管状胃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与传统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对比2005年1月-2007年12月传统食管癌根治手术68例和2008年1月-2011年12月同类手术采用管状胃替代8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瘘、胃残端瘘、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发生情况。结果:管状胃病例术后未发生食管-胃吻合口瘘、胸胃瘘、胸腔胃综合征等并发症,均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房早2例,房颤1例,肺部感染5例,胃排空障碍2例,术后随访有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6例,吻合口狭窄3例。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利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制成管状胃行食管癌切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7-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干预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观察

    许小平;顾青;谢玉娟;陈晓栋;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剂利多卡因乳膏对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皮肤科150例住院患者,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静脉穿刺时,实验组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 g;对照组予同样性状的安慰剂乳膏1 g。以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静脉穿刺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值差别。结果:实验组的疼痛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表面麻醉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用干预静脉穿刺疼痛效果显著。

    2012年06期 v.32;No.142 549-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食物嵌塞146例临床分析

    周菊妹;

    目的:调查食物嵌塞的易发年龄、病因、类型和好发牙位。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科门诊以食物嵌塞为诱因而引起相关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来我科求治的食物嵌塞患者146例,对其进行观察并加治疗。结果:食物嵌塞多发生于40~59岁,以垂直型嵌塞为主,原因以龋损﹑牙周炎﹑不良充填及修复体等造成牙齿邻面接触关系和咬合关系不正常多见。我科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有效率达91.8%。结论: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及早防治食物嵌塞,以免引起严重并发症造成牙齿缺失。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0-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换瓣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善的超声心动图随访

    朱琳琳;张娟;陈绍良;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对主动脉瓣严重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valve replacement,AVR)后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后负荷减轻及心功能改善状况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AVR患者23例,术前、术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TDI检查,AVR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间为(212±115)d。结果:AVR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瓣膜阻力指数显著减低,LV大小、质量、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检查示LV收缩、舒张功能改善。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E’速度从(8.11±2.45)cm/s增加至(9.73±2.99)cm/s,A’速度至(11.19±3.55)cm/s增加至(13.07±3.24)cm/s,S’速度从(8.07±1.77)cm/s增加至(10.09±2.85)cm/s。行单纯AVR术患者亚组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S’速度及E’速度均明显增高,而行AVR合并CABG术患者亚组仅S’速度从(7.23±1.51)cm/s明显升高至(8.88±1.77)cm/s(P=0.028),其E’速度[(7.69±2.47)cm/s至(8.58±3.12)cm/s]、A’速度[(9.54±2.49)cm/s至(11.76±3.12)cm/s]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I检查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AVR术后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改善的评估有较高的敏感性,相对于单纯AVR术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CABG术的患者,TDI舒张功能指标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不作结膜瓣的5.5mm切口白内障手法劈核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比较

    赵英;钟守国;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析5.5 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劈核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216眼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106眼行不作结膜瓣的5.5 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劈核摘除术;B组100例110眼行5.5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均植入直径5.5 mm PMMA硬质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术后1、7、30 d的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7、30 d最佳矫正视力>0.5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作结膜瓣的5.5 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劈核摘除术简单节省、安全,手术效果与5.5 mm超声乳化术无明显差异。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院间转运的探讨及体会

    周峰;张明;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间转运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间转运的流程和效果。结果: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间转运中38例病情平稳,10例出现病情变化,经及时处理后8例转危为安,2例死亡,总转运成功率达95.83%。结论:转运前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转运途中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以提高AMI患者的转运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6-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提高患儿静脉输液质量的护理干预

    王新容;

    目的: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提高患儿静脉输液质量,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5月我科16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输液前后加强沟通,给予患儿及家长心理护理,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巧,穿刺后有效固定、加强巡视、教育、指导家属和患儿保持静脉输液有效在位,对照组按静脉输液流程进行。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7.5%,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81.25%,患儿家长满意度为8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静脉输液是为患儿实施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输液全过程予以关注,给予相关的健康指导,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配合度,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患儿静脉输液质量。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8-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853例临床观察

    迪木拉提;热吾力;郑兵;加尔肯;胡开松;杨宏林;阿斯普江;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英国Gyrus和日本Olympus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853例。结果:853例PKRP手术成功848例,中转开放5例,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52 min;无电切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术前为(8.5±4.7)mL/s升至术后(14.2±3.3)mL/s(P<0.01),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acket switched service,IPSS)术前(23.2±3.8)分降至术后(11.5±4.2)分(P<0.01);生活质量评分术前(3.5±1.2)分降至术后(2.0±0.9)分(P<0.05);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失禁9例,继发性前列腺出血7例,尿道狭窄5例。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是治疗BP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2年06期 v.32;No.142 559-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探讨

    陈云;朱晓泉;葛志兰;刘华;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优质护理,丰富血透护理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我科维持性血透患者开展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病友之家活动及加强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达到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结果:在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投诉率、患者总体满意度等方面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摸索了一套适合维持性血透患者行之有效的优质护理措施。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顾琦;田湉;张芳芳;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急性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为MOTOmed训练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照组为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3-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经Ommaya储液囊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

    顾艳;陆凤英;施伟华;盛菊萍;

    目的:探讨经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方法:对12例经Ommaya囊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该引流方法的护理对策。结果:12例患者经Ommaya囊穿刺外引流8~20 d,其中2例因脑室内再出血而放弃治疗,1例并发颅内感染,其余9例成功停止引流。结论:经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外引流,经保持穿刺通道的清洁、维持引流管的通畅、控制引流速度,可维持较长的引流时间,感染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4-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意义

    顾小燕;金建华;陆文斌;王芳;王月;

    目的:探讨赫赛汀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高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赫赛汀静脉滴注,首周剂量为8 mg/kg,以后每3周给药6 mg/kg,连续用药维持治疗1年;对照组则用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剂量为2 500 mg/(m2.d),连续口服2周后停用1周,3周为1个疗程,患者均能连续治疗3~10个疗程。同时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为8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赫赛汀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高表达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对患者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人工鼻不同更换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

    刘小琴;徐秀群;单君;

    目的:探讨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使用人工鼻期间,人工鼻不同更换时间对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为人工鼻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我院综合ICU行机械通气治疗使用人工鼻的患者共99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人工鼻更换时间分别为24、48、72 h,其余护理措施相同,观察3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人工鼻不同更换时间,每24、48、72 h更换在气道湿化效果方面分别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人工鼻可以24、48、72 h更换,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更换时间。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7-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悬吊运动技术治疗腰背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龙华;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技术(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治疗腰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腰背部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46例,行牵引、中频脉冲电、微波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6例,在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行SET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表(M-JOA)统计。结果:治疗1周后,症状都有所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SET能够显著促进腰背痛患者功能恢复。

    2012年06期 v.32;No.142 56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老年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体会

    万莹;杨敏;任钰辉;冯士春;王亚明;

    目的:探讨老年性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0月32例老年PG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时合并消化道大出血13例,包括病理明确诊断后放化疗过程中发生消化道大出血4例,9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胃镜诊断胃恶性淋巴瘤。结果:19例位于远端胃,4例位于胃体,6例位于胃底,3例胃底、胃体多灶。11例为巨块型,21例为溃疡型。ⅠE期5例,ⅡE17例,ⅢE期10例。其中13例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均为溃疡型,ⅡE期7例,ⅢE期6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文献。结论:纤维胃镜结合超声胃镜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可提高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率;PGML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时,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2012年06期 v.32;No.142 57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管理中的作用

    孟云;钱玉兰;陆勤美;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作用。方法: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患者在院期间的PICC置管、维护、自我管理教育及携管出院后的随访进行规范管理。结果:PICC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3%,无导管相关感染、血栓、脱管等并发症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98%。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小组结合专业管理及患者的自我管理,不仅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2012年06期 v.32;No.142 573-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期的疗效比较

    金士毛;倪景斌;孙辉;杨怡莎;

    目的:观察评价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期的疗效及效果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分为4组,分别给予每名患者美沙拉嗪0.5 g tid口服的基础治疗。同时分别给予乳酸菌组:复合乳酸菌0.66 g tid口服;双歧杆菌组:双歧杆菌0.7 g bid口服;联合组:复合乳酸菌0.66 g tid及双歧杆菌0.7 g bid口服。每6个月对患者行疾病复发率、疾病活动评分及肠镜检查评分,观察评价各组疗效。结果:各组患者在疾病复发率、DAI评分、内镜下评分等方面虽略有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均可能是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的有效制剂,而两者之间的疗效优劣仍不明确。

    2012年06期 v.32;No.142 575-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48例临床观察

    张玉蓉;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5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果:经6~24个月随访,复发3眼,复发率为5.5%,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简便安全、取材方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2012年06期 v.32;No.142 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