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躯干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观察
胡明朗;浦欣宇;陈美岚;倪琼;江怡;周媛;目的 :研究椎间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超声引导下交感神经阻滞对治疗顽固性躯干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somatic postherpetic neuralgia, S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病房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顽固性SPH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 frequency, PRF)组(C组)和椎间孔注射PRP联合交感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口服普瑞巴林,在治疗后第2天开始行超声引导下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等指标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并记录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口服普瑞巴林剂量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PSQI、HAMD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在治疗后1、3和6个月时,P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3、6个月时,P组患者PSQI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6个月时,P组患者HAMA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口服普瑞巴林剂量均较治疗后1周时明显降低,且在治疗后3、6个月时P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顽固性SPHN患者疼痛,椎间孔注射PRP联合交感神经阻滞疗法较单纯PRF治疗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大黄-芒硝外敷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
温瞿华;申鑫;李美;赵凡;马利民;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大黄-芒硝外敷促进皮肤伤口愈合(skin wound healing, SWT)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HERB、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搜集、获取大黄-芒硝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GeneCards数据库预测SWT靶点基因,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Cytoscape 3.10.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后导入Cytoscape 3.10.2输出核心靶点、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测试。结果:共获得大黄-芒硝活性成分60个,包括原花青素B-5, 3′-O-没食子酸酯、水合硫酸钠、番泻苷元C、大黄素甲醚、硫酸钙、硫酸镁、大黄酮等;“药物-疾病”交集靶点336个。大黄-芒硝可能作用于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AKT1)、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1, CTNNB1)、原癌基因蛋白(proto-oncogene protein, MYC)、TNF、BCL2等多个靶点,调控JAK-STAT信号、NF-κB信号、钙离子信号等相关多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原花青素B-5, 3′-O-没食子酸酯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大黄-芒硝外敷可能基于TP53、STAT3、AKT1、CTNNB1、MYC、TNF、BCL2等靶点,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NF-κB信号、钙离子信号等相关途径促进SWT,但尚需在进一步研究中予以验证。
皖北地区某三甲医院肺真菌病统计分析
王冉;胡擎天;翁文娟;吴晓飞;陆国玉;张永;伍德生;目的 :探讨新冠疫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前后肺真菌患者的发病、临床特征、菌种及诊断、预后等,为肺真菌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确诊为肺真菌病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OVID-19前后肺真菌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预后情况等。结果:自COVID-19暴发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真菌患者逐年增多。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咯血、发热为多见。病原学以肺曲霉最多见为207例(53.63%),分类以烟曲霉最多,次为黄曲霉;其次为肺毛霉病21例(5.44%),分类以根霉属中的小孢根霉最为多见;第三为肺念珠菌病19例(4.92%)。多数患者合并有多种高危因素,以糖尿病、结构性肺病和恶性肿瘤最多(分别占16.84%、14.25%、14.51%),预后较好265例(68.65%)。结论:COVID-19暴发后肺真菌感染患者逐年增多,其中肺曲霉最多、肺毛霉病逐渐增多;多合并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多见;易误诊、漏诊,可使用拟诊、临床诊断或组织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确诊后积极救治治愈可能性大。
CORO1A在骨肉瘤抗肿瘤免疫及预后中的作用
汤涛;陈曦;笪文悦;王辉;目的:寻找骨肉瘤抗肿瘤免疫及预后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数据库和Target的骨肉瘤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功能富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生存分析和风险模型构建等。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冠蛋白1A(coronin 1A, CORO1A)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转染si-CORO1A和HACORO1A,验证CORO1A低表达和高表达对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的影响。结果:CORO1A基因在骨肉瘤患者中高表达,CORO1A基因的表达与骨肉瘤中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并预示着较好的生存与预后。CORO1A可促进PD-L1蛋白表达,两者呈正相关。结论:CORO1A基因促进抗肿瘤免疫以利于生存,是骨肉瘤患者独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金天格胶囊的疗效分析
王友健;杨昊天;马洪冬;陆跃;季伟;陶然;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金天格胶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予金天格+基础治疗(碳酸钙D3片),对照组40例予基础治疗(碳酸钙D3片)。两组患者术后同时服用药物3个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6、12个月拍摄髋关节标准正侧位片并测量股骨近端骨皮质厚度(cortical thickness, CT)及皮质厚度指数(cortical thickness index, CTI),同时行VAS疼痛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随访时,在VAS疼痛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在小转子末端下3、6 cm,大转子末端下3 cm处CT值较对照组更高(P<0.05),CTI及其余位置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金天格胶囊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疼痛及髋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南通市2009—2023年首次确证检测HIV-1抗体不确定者转归分析
吴亚云;虞莹;孙怡华;王诗芳;目的:了解南通市首次确证检测结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抗体不确定者的转归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检测,对163例结果为HIV-1抗体不确定者进行随访检测。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63例首次确证检测HIV-1抗体不确定者中随访检测转归为阳性者133例(81.6%);转为阳性者中HIV感染晚发现35例(26.3%)。首次确证检测样品中25.2%(41/163)来自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 VCT)门诊,73.0%(119/163)来自医疗机构,1.8%(3/163)来自采供血机构。随访检测样品中66.3%(108/163)来自VCT门诊,32.5%(53/163)来自医疗机构,1.2%(2/163)来自采供血机构。随访检测阳性中VCT门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HIV感染晚发现率分别为19.3%(17/88)、39.5%(17/43)、50.0%(1/2)。随访检测与首次检测的时间间隔>1年的HIV感染晚发现率为48.0%(12/25),≤1年的为21.3%(2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VCT门诊首次确证检测及随访确证检测的人群随访时间较其他检测途径短且HIV感染晚发现率低;VCT门诊在缩短随访时间、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减少HIV感染晚发现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及时随访检测对尽早发现HIV-1抗体不确定人群中HIV感染者至关重要。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王亚培;金慧;成殷勤;李洪彬;马宇敏;陈红梅;蒋文;目的:研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及其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23年1—12月在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胰岛素、C肽(C-peptide, C-P)、尿酸(uric acid, UA)、25(OH)D等指标,依据超声定量技术对脂肪肝的脂肪变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上因素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25(OH)D对M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本地区MAFLD患者的患病年龄偏低(P<0.05),体质量、BMI、腰围、血压均高于未患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non-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n-MAFLD)者(P<0.05)。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AFLD组的空腹C-P[C-P(0)]及餐后2 h C-P[C-P(120)]水平高于n-MAFLD组,存在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P<0.05)。MAFLD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均高于n-MAFLD组(均P<0.05)。MAFLD组UA、超敏CRP(high-sensitivity CRP, hs-CRP)高于n-MAFLD组,MAFLD组同时也具有更高水平的AST、ALT、谷氨酰转肽酶(gamma-gutamyl tansferase, GGT)水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TG、25(OH)D、BMI、腰围、DBP、C-P(0)、C-P(120)、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ApoB、UA、AST、ALT、GGT和肝脏脂肪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37, P=0.001)。ROC曲线分析25(OH)D诊断脂肪肝的切点是14.75 ng/mL(灵敏度32.0%,特异度46.0%)。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MAFLD患者存在较低的25(OH)D水平,且患病年龄更年轻。较高水平的25(OH)D是MAFLD的有利因素。25(OH)D水平低于14.75 ng/mL可能是MAFLD发病的一个低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临界值。
南通地区2484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及影响因素分析
代倩倩;赵苗苗;刘维韦;单玲玲;许占斌;王瑞凤;目的 :了解南通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本地区儿童饮食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于2021年1月4—10日,随机整群抽取南通地区12所幼儿园2 484名儿童,使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食行为各维度受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将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户籍、年龄段、是否独生、是否受忽视、家庭月收入、主要带养人为祖父母、溺爱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是儿童饮食行为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南通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较多,需重点关注小年龄段、独生、受忽视、高家庭月收入、主要带养人为祖父母、溺爱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采取干预措施加以改善。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简则
<正>《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类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公开发行,刊号CN:32-1807/R,ISSN:1674-7887。本刊设有论著·神经科学研究、专家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栏目。被日本JST China(2018—2025)、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期刊等。近年来获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高校特色期刊、江苏省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第一届江苏省科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等荣誉称号。来稿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性、可读性。参照本刊投稿网页上《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论文模板的格式进行投稿,不符合要求的直接退稿。

最新动态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创办日期:1981年3月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通大学
刊期:双月刊
电话:0513-85012950,85012951
Email:xbbjb@nt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32-1807/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7887
期刊微信公众号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0